中國科技新聞網7月4日訊(楊晶佳) 2011年,三一電氣(后更名為三一重能,為方便閱讀,以下統稱三一重能)在北京回龍觀大樓里掛起了一塊顯眼的倒計時電子屏——2013年銷售額突破200億。
即便是在十多年后的今天,這一目標看起來仍相當遙遠。
近日,三一重能成功登陸科創板,總市值一度突破500億元,在風電設備領域僅次于明陽智能(601615.SH)、金風科技 (002202.SZ)。招股書顯示,得益于2019年下半年以來的“搶裝潮”,公司業績直線飛升,2019至2021年度分別實現營收14.81億元、 93.11億元、101.75億元,凈利潤1.26億元、13.7億元、15.91億元。
也就是說,2021年度,三一重能靠“搶裝潮”堪堪實現了“半個小目標”,而隨著“搶裝潮”結束,其2022年業績存在下滑50%風險,離200億的年銷售額似乎又遠了一步。
作為三一集團旗下第3家上市公司,前有三一重工(600031.SH)挖掘機銷量領先全球、三一國際(00631.HK)智能掘進機國內市占率超八成,而三一重能在風電領域布局十余年卻仍未擠入行業前五,不免令人唏噓。
過去十年,“三一模式”為何會在風電領域折戟?趕著“搶裝潮”末班車上市后,三一重能又如何繼續尋求業績增長?
01 創造“第二增長曲線” 助力穿越行業周期
提到三一重能,很難繞開它充滿傳奇色彩的母公司三一集團。
據公開資料,三一集團的前身要追溯到1986年,當時,在國營軍工企業任副處長的梁穩根決定辭職創業,在嘗試賣羊、白酒、做玻璃纖維等領域失敗后, 梁穩根將目光瞄準了國內市場上供不應求、長期依賴進口的有色金屬焊料,用東拼西湊借來的6萬元成立漣源市焊接材料廠,成功開發出105銅基焊料,填補了國 內市場空白。
1992年,漣源市焊接材料廠營收邁過1億元大關,但梁穩根等創始團隊意識到,焊接材料行業規模小、天花板低,經過一年的走訪調研,毅然放下了這個年利潤3000多萬元的攤子,將企業總部遷至湖南省會長沙,并更名“三一重工”,決定進軍工程機械領域。
當時,國內市場上95%的機械產品都來自國外品牌,核心技術掌握在德、美、日等外企手中,擺在三一重工面前的似乎只有兩個選擇:要么斥資引進技術,要么合資合營工廠。
梁穩根選擇了第三條道路——自研自產、自主創新。當然,這條路并非一帆風順,但克服重重困難后,三一重工也從此“開掛”:1994年研制出我國首臺 大排量、高壓力混凝土拖泵,全面替代進口;1998年研制出首臺37米長臂泵車,參與王府井百貨市場等多個標志性工程建設,創造了多項工程機械施工紀 錄;2000年全液壓平地機下線,為世界首創;2004年三級配混凝土輸送泵研制成功,破解了三級配混凝土不能泵送的世界難題……
2012年,三一重工并購全球混凝土機械龍頭德國普次邁斯特,坐穩了行業頭把交易。不過表面風光下,亦有隱憂。
三一重工歷年業績走勢 來源:同花順iFinD
財報數據顯示,自2003年上市以來,三一重工業績存在明顯的周期性波動。其中2003至2005年整體較為平穩;2006至2008年營收直線攀 升但凈利潤低迷;2009至2011年受“四萬億計劃”推動營收、凈利雙雙大漲;2012年起行業驟然降溫,公司業績又急轉直下,持續到2016年后才重 新抬頭。
究其原因,工程機械行業受地產基建市場波動影響較大,對于三一集團來說,抵御周期風險的最佳路徑便是創造“第二增長曲線”。
2008年,距離我國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實施已經兩年,受益于可再生能源發電優先上網、全額收購、費用分攤、財稅優惠等相關政策助力,國內風電新增裝 機及發電量占比快速攀升,國產風電設備制造供應鏈也逐漸成型,在此背景下,本著“再造風電領域的三一重工”的愿景,三一重能正式成立。
回頭來看,2006至2009年幾乎是我國風電市場最為瘋狂的一段時間,國內新增風電裝機容量由1137.15MW暴增至13803.21MW,催生了華銳風電等一夜崛起的造富神話。
然而令人遺憾的是,三一重能并未搭上這趟“順風車”。
02 “三一模式”折戟 質量問題頻發
作為世界上最高端的發電設備之一,風機制造涉20多個學科與專業,技術門檻極高。因此,早期國內風電整機廠商大多先從國外購買圖紙,再將四處采購的發電機、變速箱、主軸、葉片等組裝在一起打包出售,是典型的輕資產。
但回顧從漣源市焊接材料廠到三一重工的發展歷程,“三一模式”成功的關鍵在于自研自產帶來的高科技含量、高附加值和高毛利率。因此,在風電領域,三 一重能也沿襲優良傳統,大手筆投資31.5億元打造全產業鏈,在北京、張家口、吉林、云南等地都建立了產業園,除葉片、發電機等核心零部件外,還自產齒輪 箱、底架、主控系統、變流器、變槳系統甚至風電施工的專用設備。
當時,外界不乏對上述全產業鏈、重資產模式的質疑之聲,對此,三一重能曾回應稱,公司零部件制造水平很高,能夠保證風機質量、提高產品競爭力。
不過后來的事實表明,“三一模式”并未發揮出想象中的優勢。
2010年,在經歷了“跑馬圈地”式的瘋狂擴張后,風電市場趨于飽和,設備產能明顯過剩,價格戰隨之而來,眾多企業陷入虧損。截至2011年,三一重能虧超3億元,且被曝出大規模裁員,旗下張家口風電公司年中尚有員工400余人,年底卻只剩4名留守員工。
歸根結底,從三一重工到三一重能,自研自產、全產業鏈的“三一模式”之所以折戟風電,原因或在于,工程機械產品交易周期快、回款周期短,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資金壓力,而風電設備則面臨較長的發貨、安裝、驗收、質保等環節,漫長的回款周期讓企業現金流進一步承壓。
2011至2012年,由于經營能力每況愈下,風電業務在三一集團內部逐漸被邊緣化,甚至不時傳出將被賣掉股份的傳言。
此外,雖然三一重能堅稱其全產業鏈模式能夠保證產品質量、提高產品價值,但隨著風電機組并網運行,其質量問題也開始頻頻涌現。
2016年2月,大唐集團河北烏登山風電場110號風機、山西偏關水泉風場14號風機相繼發生倒塔事故,據公開報道,其主機提供商正是三一重能。
此后,由三一重能供貨,2014年底開工、2016年正式并網發電的大唐青島平度古峴、云山風電場也被指存在設計及生產缺陷,發電量未能達到規定指標,且在2018年1月發生葉片脫落重大事故,隨后訴至法庭。
2021年1月,大唐青島與三一重能、三一集團簽訂關于上述古峴、云山風場項目的補充協議,約定自2017年1月1日至協議簽訂日,三一重能向大唐青島支付發電量補償3762.58萬元。
據招股書,2015、2016年,三一重能外售風機組裝備的自產增速機、自產底架以及通過轉接法蘭連接葉片的輪轂故障頻發,帶來較多質保支出。自 2017年起,公司逐步停止上述零部件自產、轉為外購,但2019至2021年,仍分別因歷史期質量問題引致質保支出1.93億元、1.23億元、 2.12億元。
03 “重啟”海上風電 再陷價格爭議
三一重能IPO募集資金用途 來源:招股書
數據顯示,三一重能IPO擬募資總額約30.32億元,其中最大一筆11.74億元資金擬用于新產品與新技術開發項目,具體包括新產品的整機設計、數字化應用開發以及6-7.XMW、8-10.XMW海上風電產品研發等。
據了解,相比陸上風電,海上風電具有發電效率高、限制條件少等優勢,廣東、福建、浙江、山東等東南沿海省份經濟較為發達、用電需求大、電力資源常年 緊張,為當地海上風電提供了消納空間。且自2022年起,海上風電項目雖然不再享受國家補貼,但截至目前,廣東、山東、浙江、上海均已出臺了海上風電“省 補”政策。多重有利條件下,有觀點認為,我國陸上風電開發已趨于飽和,海上風電則迎來廣闊發展前景。
同行業可比公司中,金風科技、明陽智能等在陸上和海上風電領域均有布局,且憑借長期而深厚的技術積累,相關產品及技術路線獲得了市場一致認可。其 中,明陽智能是廣東省實施海上風電產業集群建設的重點單位;2022年4月,金風科技也宣布擬188億元投建溫州海上風電產業基地等項目。
中國科技新聞網從此前公開報道中了解到,三一重能在海上風電領域也早有布局,2014年前后,公司研發團隊就已經著手研發4.0、6.0MW海上風 電機組,并與三一海洋重工共同成立了海上風電施工、安裝研發團隊,擬將重裝機械與海上施工船組合起來,向市場推出海上風電安裝平臺產品。
但據招股書,報告期內三一重能風機銷售全部面向陸上風電市場,暫未涉足海上風電。
2014至2019年,三一重能海上風電業務緣何“夭折”?此次“重啟”海上風電產品研發,具體涉及多少資金、布局哪些省份或地區?圍繞上述問題,中國科技新聞網致函三一重能證券部擬進行溝通,但截至發稿暫未獲回復。
此外值得一提的是,趕著“搶裝潮”末班車上市后,三一重能也在招股書中坦承,公司業績存在上市當年下滑50%的風險。在此背景下,2022年以來,公司頻頻以最低報價中標風電項目,被部分媒體指為“打低價牌”。
據公開資料,6月15日,國家電投2022年第十八批集中招標(第一批風力發電機組設備規?;少彛┲袠撕蜻x人公示,三一重能、金風科技、遠景能源、明陽智能、中國海裝預中標。其中投標單價最高為金風科技的1992元/kW,最低價為三一重能的1427元/kW。
6月23日,三峽西藏山南措美縣哲古50MW風電項目風力發電機組及塔筒設備采購中標候選人公示,三一重能、金風科技、運達股份、哈電風能共同入圍,其中最高投標單價為金風科技的4806元/kW,最低單價為三一重能的3629元/kW。
圍繞上述“價格戰”等相關爭議,中國科技新聞網致函三一重能擬進行溝通,但截至發稿未能收到回復。
Copyright ? 2021-2022 精北傳動機械(上海)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滬ICP備20024360號-1